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惑,肾结石能碎石排石,为什么胆结石不行?胆结石想先吃吃药,看看能不能排出来?在肝胆外科,这也是前来看诊的患者问过最多的问题。
今天,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就来给大家讲讲,胆囊结石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策略有着根本性的不同,胆囊结石盲目追求"碎石排石”,可能将身体推向危险的边缘!
其实,早年医学界也探索过用"体外冲击波碎石( ESWL)"或”药物溶石+排石”的方法治疗胆囊结石,类似肾结石的治疗思路。但大量临床实践和惨痛教训证明:此路对绝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不通,且风险极高!
胆囊管:胆囊内的碎石想排入肠道,必须通过细长、螺旋状、直径仅1-3毫米的胆囊管。这与相对宽敞、走行较直的输尿管有天壤之别。
碎石≠安全排出:即使结石被震碎成几块,这些不规则碎片在通过极度狭窄扭曲的胆囊管时,极易卡顿,这比一颗完整结石卡住的风险更大!
图片源于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
胆道梗阻三联征:碎石卡在胆囊管或胆总管,立即引发剧烈右上腹绞痛、寒战高热、黄疸。
急性胆囊炎/胆管炎:胆汁淤积,细菌疯狂繁殖,导致胆囊化脓、穿孔或胆管内脓液积聚,感染性休克风险极高。
急性胆源性胰腺炎(最凶险! ) :若碎石堵塞胆胰共同通道(Vater壶腹),胰酶反流“自我消化”,引发重症胰腺炎,死亡率显著升高。这是胆囊碎石治疗最令人恐惧的并发症!
排石药物疗程漫长(通常需1-2年),费用不菲,且成功率不高,无法根本解决结石问题,容易造成病情拖延引发其他并发症。此外,长期服用药物还容易损伤肝肾功能。
没达到治疗指征的结石需定期复查:若结石较小(<0.5厘米)、暂时没有不适症状,至少每6个月做一次彩超检查,观察大小和胆囊功能(避免结石增大后引发胆囊炎、梗阻)。
结石一旦达到治疗指征,需及时科学干预:直径小于0.5厘米但已出现症状的结石,以及直径大于0.5厘米的结石(无论是否有症状),都应尽早处理。
若胆囊功能良好,可通过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或经脐隐瘢痕保胆取石术,保留有功能的胆囊并取出结石。避免胆囊切除导致的多种近、远期并发症(包括: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,医源性胆管损伤,腹泻、腹胀和消化不良,长期上腹部胀满不适,反流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,胆总管结石风险,结肠癌风险等)。
而对于无功能的胆囊和不符合保胆指征者,则选择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直接切除受损的胆囊。